2025年9月26日15时,“‘百年素描——献礼天津美术学院办学120周年特展’研究会”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汇聚了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学者及家属代表,共同回顾天津美术学院百年素描教学与创作的辉煌历程,深入探讨素描艺术的本质、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
研究会伊始,李旭飞馆长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策划初衷与基本情况。他提到,展览旨在系统梳理天津美术学院自建校基础课教学以来百余年的素描传承与发展体系,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学术梳理。经过策展团队半年的辛勤努力,最终完成了包含81位艺术家、751幅作品的宏大展览。主展厅集中呈现了其中500余幅代表性作品。为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在邱志杰院长的总策划下,同期还特别推出了两个极具分量的教学研究展:沈尧伊先生《白马》系列作品展和于小冬教授教学研究展,二者分别从经典创作与体系化教学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展开剩余89%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蒲生
张蒲生教授以50年代的求学经历为切入点,生动阐述了素描中蕴含的整体与局部、虚实、浓淡、方圆、主客观等核心关系。他指出,素描不仅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更是培养艺术家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天津美术学院百年教学传统,他明确提出所有艺术专业都应当重视素描学习,这一观点对当下艺术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重武
陈重武教授回顾了50-60年代学生对素描的"崇拜"之情,指出素描训练中所蕴含的对比、虚实、曲直等法则,不仅在于塑造形体,更在于提炼了一种抽象之美,是通往装饰、意象等一切艺术形式的扎实起点。他对天美在新时期举办百年素描展的学术眼光与高度表示赞赏,认为此举正当其时。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金岩
郑金岩教授充分肯定了策展团队从暑期前便开始付出的巨大心血。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深情的回望,重温那些真诚、亲切、曾临摹过的经典之作,更能促使人们反思在时代发展中哪些进步了、哪些失去了,从而对未来教学与创作产生新的开拓。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张京生
张京生教授坦言观看展览后心情激动大众配资,随后精辟地总结了展览中呈现的素描三种高级形态:一是学习性素描;二是与创作紧密相连、作为创作草图的素描;三是自身即成为完整艺术作品的素描。他高度评价了展览的作品,并盛赞天美素描的多样性与生动性。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元珍
王元珍教授从理论层面提出,素描并非仅仅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方式。素描作品中线条的韵律、明暗的对比、空间的经营以及艺术家情感的投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表达体系。这种表达既可以是即兴的、抒情的,也可以是深思熟虑的、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家斌
王家斌教授回顾了天美素描教学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史,从早期条件艰苦、石膏像稀缺,到80年代后逐渐规范,他指出天美始终重视素描教学,认为本次百年素描展为天美立起了“灵魂和精神”。他坚信,以这样深厚的学术传统为根基,天美的素描教学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
孙建平教授聚焦于AI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素描教学面临的深刻挑战与机遇。他分享了自身使用新工具进行创作的体验,认为科技必将促进艺术变革,但无法替代绘画的手工性与情感温度。他强调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构成能力和打破时空限制的勇气,并回顾了个人艺术生涯中与素描密不可分的多个故事。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颜宝臻
颜宝臻教授从学术资源世代传承的角度肯定了展览的深远价值。他强调素描具有独立的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是判断艺术家天然素质与专业素质的试金石。他详细阐述了中国自古就有自身的“素描”体系,其核心是“以形为本,以骨为质”的结构性思维。他指出当前素描教育存在“退化”与“泛化”的风险,本次展览正是一次有力的“拨乱反正”。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周世麟
周世麟教授结合自身学习与教学经历,强调了素描作为艺术起点的不可替代性。他指出素描不仅开发智力、想象力与灵性,更是艺术家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情感印记。他认为,优秀的创作成果离不开扎实的素描基础,素描引领艺术家走向创作道路,是艺术生涯中最本质的工作与学习。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敏大众配资
范敏教授从教学实践出发,指出许多优秀教师已将素描转化为独特的创作语言,这是素描更高层次的意义。他特别关注当代教学面临的挑战,指出在AI时代和课时压缩的背景下,传统的素描训练如何继续推进是其核心关切。他认为,素描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应更注重解决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问题,这一课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李旺
李旺教授的发言强调,时代的发展不可抗拒,当代素描教学更需要思考如何适应社会艺术的发展。他提出,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层面,都需要深入研究素描教学与社会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既保持素描核心价值又能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团队进行持续的教学研讨和实践探索。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
于小冬教授作为教学研究展的参展艺术家,表达了对天美、策展团队及众多前辈与同仁的感激之情。他分享了初到天美时受到的震撼与艺术滋养,列举了多位影响他艺术道路的天美教师,并表示在AI时代,人手绘制的“体温”与情感投入是无法被机器替代的。
天津美术学院忻东旺教授的夫人张宏芳女士
研讨会还邀请了多位特别嘉宾到场参与讨论。忻东旺先生的夫人张宏芳女士到场,分享了忻东旺对素描的深刻理解:素描是“精炼的技术,以一当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陈因之子陈幼林先生
陈幼林教授回顾了其父亲的求学与创作生涯。他特别介绍了陈因先生一段写于数十年前的文字,其内核至今仍切中艺术创作的要害,尤其强调了在素描基础训练中“眼”(观察)、“脑”(思考)与“手”(技法)三者合一的重要性,为当代学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指导。
天津美术学院吕云所教授之子吕大江先生
吕大江先生回顾了父亲及其一代艺术家深受素描影响的创作之路。他详细介绍了其父亲吕云所先生早期的艺术实践,其中大量的人物造型与白描线条训练,为他日后山水画中深厚的造型能力和磅礴的乡土诗情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王中谋
王中谋处长表示在亲眼见证这次百年素描展的筹备和呈现过程后,他深感自豪。从科研管理角度来看,素描研究是学校学术建设的重要基础,科研处将持续支持素描教学研究的相关工作,包括资助学术研讨、推动文献整理出版等,让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辉
赵栗辉教授从专业教学角度,对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定位进行了深入阐述。他重点探讨了“线性素描”与中国画“白描”之间的关系这个学术命题,强调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是“传神”,而线描应该是“具象绘画的意向表达”,既要准确造型,又要融入艺术家的情思与审美取舍。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锰
张锰教授从实验艺术的专业角度,阐述了素描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独特价值。他认为,本次素描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呈现了“从哪里来”的历史脉络,让学生们了解天美的学术传承。作为实验艺术学院的负责人,他特别强调了素描对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基础作用。虽然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时空观念、结构意识与素描训练一脉相承。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育学院学术副院长路家明
最后,路家明教授做总结发言。他系统阐述了在AI时代素描应扮演的角色:作为传递手迹灵性的创作媒介、作为基础演习需回归本源研究造型规律、作为语言探索应寻求个人表达。他提倡“宁拙勿巧”的治艺精神,下“笨功夫”修炼,这才是素描在当代学院教学中的核心价值。
参加研究会领导嘉宾现场合影
整场研究会不仅是一次对天美百年素描文脉的深度梳理与崇高致敬大众配资,更是一场关于素描本质、价值与未来的高水平学术对话,为天津美术学院在新百年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注入了澎湃的思想动力。李旭飞馆长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所有与会嘉宾、策展团队及支持者,研讨会在热烈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