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实在是太忙,虽然夏天、秋天还是拍了不少古树,尤其是金秋时节的古银杏胜亿优配,抢拍了整整一个星期,但一整理又是一个多月,还没整完。转眼都到了新的一年,实在有点不好意思了,先发一部分,其他的还要继续抓紧努力。
高粱桥离我家和单位很近,中午午休时间就能散着步走到,不过这一片这两年大搞建设,乱糟糟像个大工地,就一直没去拍,去年(2010年)终于整洁些了,乘着秋高气爽,去了几次,拍下了这些在城市建设中存留下来的古树。
先抄些高粱桥的资料
高粱桥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高粱河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说建于明初的),现存桥为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建大都就在这一带。高梁桥就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高粱桥原来在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 高粱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云:“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袁中郎在《琼花斋集》中是这样记载高粱桥的:“’高粱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可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仕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桥下的高粱河由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胜门水关的。《天咫偶闻》所谓:“西直门而西北,有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去城最近者为高梁桥……沿河高楼多茶肆。”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和玉泉山。也有石路从西直门经高粱桥直达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起点西直门火车站即在高粱桥东侧。高粱桥也随之繁华起来,路旁两侧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也发生在这一带。 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成为交通堵塞路段。古桥的保护情况让人堪忧。现在高粱桥一带建设西直门交通枢纽。
展开剩余86%......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
......
高梁桥一种说法是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另一种说法是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
高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止,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桥下有闸。桥西南有船坞。桥东北有绮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后登舟。高梁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为老北京人春游踏青胜地。此处稻田荷池甚多,颇具乡村风味。有提笼架鸟者,有蹲坐河畔纳凉者,有于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荫树下席地高卧者。并有逸隐者流,歙神屏息,手把鱼竿临风垂钓者。临时更有各种小贩,荟萃河畔,乘机牟利者。雨花轩茶社备有点心,虽非佳品,然当饥肠辘辘之际,亦美味也。早年该处设有游船,由高梁桥至白石桥,船资仅铜元九大枚,往返倍之。
高粱桥来历的传说
传说中,明朝宰相刘伯温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间北京城内各水井都没有水了。刘伯温意识到这是因为没有参拜龙王惹龙王生气了。但此时龙王已经将北京城里的水用鱼鳞水篓装好,用车推走了。刘伯温急忙召来大将高亮出城赶水,命他扎破水篓后急尽快往回赶,千万不可回头。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高亮挺枪刺破了鱼鳞水篓,回身拖枪便走,耳听身后水声不绝。走到西直门前,正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高亮以为没事了,于是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大战马一并卷去。北京人为纪念高亮,将刘伯温所站的石桥称为“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转称高粱桥。将龙王推水轧出的沟称为车道沟,高亮拖枪划出的沟后来成为一条河,称为“高亮河”,也是现今的高粱河,也称金河。
高粱桥的题咏
清明日过高梁桥 [明]朱茂瑞
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
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
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
溪风无恙布帆凉,摇曳轻舟过麦庄。
白露渐多霜尚早胜亿优配,晚红犹勒水花香。
一级古槐,原来在路的南边,现在变到了路中间
再往西一点,几棵二级古槐
分开一棵一棵地看
离着着几棵古槐不远,有广通寺遗址,这遗址只剩下了三棵古树,两通石碑。
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少
广通寺是京城“外八刹”之一,原名法王寺,至元年间本刹住持贵吉祥所建,明代更名广通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清康熙五十一年(1721)和雍正十二年(1734)多次重修。寺坐北朝南,有殿五进。寺内原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敕赐通寺重修碑记》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敕建广通寺碑记》碑、雍正十二年?(1734)御制广通禅寺碑,皆毁损。
旧址原来位于海淀区东升乡北下关小学校内,现在是在西直门外一个不知名的居民住宅小区内。
古树所在小区的门牌号
单独看,古槐
古柏
另一棵古柏
再看看我做的古树位置标注图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