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 系列学术活动“馆藏大家谈”的第一期:由参展艺术家赵与林(Chow and Lin)(新加坡)带来的《馒头、披萨、报纸和α世代》。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主持,同时参与讲座的有“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的联合策展人胡晓岚博士。
在此次讲座中,赵与林和我们分享了他们从“贫困线”项目开始的艺术旅程,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观察联系到社会和全球化的问题并进行创作。
艺术家组合“赵与林”的长期艺术项目《贫困线》始创作于2010年,这一创作源于二人在北京生活期间对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赵峰摄影,林惠义曾从事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两人的跨领域合作促成了这一以经济观察为基础、以摄影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项目。
展开剩余87%在《贫困线》的创作过程中,赵与林以各国各地区的贫困线标准为依据,计算出当地每人每日的最低生活费用,并以此金额为标准,在当地的菜市场或超市购买一日所需的食物,所购食物还需具有当地特色和代表性,涵盖了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等50至100种,以真实反映当地贫困人口的饮食结构。购买完成后,艺术家将食物摆放于当地当日的报纸之上进行拍摄,最终形成一组视觉档案。
作品《贫困线》十分强调在地性与真实性。赵与林在采样过程中,坚持前往本地人常去的市场而非游客常去的超市进行采购,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在实施过程中,他们也常需要当地人的协助,来克服语言与文化障碍,深入寻常消费场域。截至今天,《贫困线》系列已覆盖了全球38个国家与地区,横跨六大洲,形成了一个持续扩展的艺术摄影集。
《贫困线》不仅在艺术机构中展出,也通过摄影书的形式传播。2019年,《贫困线》获得法国阿尔勒摄影节Luma基金会样书奖,并于2021年出版摄影集,还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列为当年十大摄影书之一。
在创作的十年中,《贫困线》也走过了不同大大小小的展览,在展出时,作品以实际尺寸打印铺陈,在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双年展中,《贫困线》的百余张照片铺满走廊,观众走近时甚至可以阅读照片中报纸的细节,亦能从宏观视角观察作品的整体样貌。2023年,MoMA收藏了《贫困线》中的24张西红柿与24张鸡蛋的图像,并于“Systems”展览中将其置于在一个食物系统的讨论框架中。
《贫困线》同样是一件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兴业配资,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艺术领域,进入了政策与学术讨论当中。赵与林也曾受邀在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等平台演讲,与经济学家进行对话。
赵与林提到,该项目诞生之初并非以“艺术”自居,而是出于纯粹的个人好奇与社会关怀,随着观众反馈与认同的积累,一件件摄影作品才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庞大的《贫困线》作品。
随后,赵与林介绍了另一件与“食物”有关的作品——《去中心化价值体系》。
作品《去中心化价值体系》以“馒头”作为一元人民币的等价物,探讨在电子支付日益普及的当下,如何具象地表现人们对货币与价值关系的感知。
“价值”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赵与林通过将日常商品的价格转换为等值的馒头数量,构建出一套以食物为媒介的可视化的“价值”体系。例如,两卷卫生纸等同于六个馒头,一副蓝牙耳机的价值对应1200个馒头,或者在其他作品中,华为手机的价值也可以等同于456瓶牛栏山二锅头。这种对“价值”概念的物质化,引发了观众对消费社会中价值观念的重新感知与反思。
赵与林的另一件作品《即使它看起来像草》以卫星图像为媒介,选取了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六大小麦主产国的农田作为分析样本,统一从距离地面5公里的俯瞰视角拍摄,揭示不同地域的农业结构的差异。例如,印度农田因家族继承原因需经常分割而呈现零散形态,美国与俄罗斯则因集约化的农业管理和高度机械化的农业形式而呈现规整的几何形状,中国的农田虽规模相对较小但布局端正,这折射出各国的社会经济模式差异。
与此同时,这件作品还将视角转向全球五大数据中心(位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与中国),通过对比其城镇化区域与农田区域的资源分布,探索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生产与农业生产在空间与资源分配上的关联。
这件作品还参与了2024年巴基斯坦拉合尔双年展,展览现场以8米高的墙面呈现赵与林拍摄的卫星图像,平铺了艺术家从近两千份报纸中整理打印的5000张A4研究资料,十分壮观。
为增强观众感受兴业配资,展览中央还放置了传统石磨,邀请观众参与磨麦体验。
《眨眼间》(Blink)是赵与林针对人工智能时代身处不同世代的人的认知差异所创作的新作品。该作品源于艺术家对2023至2025年间AI技术爆发的观察。
报纸作为一种曾经十分常见且常用的媒介,现如今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人们越来越少使用这一信息媒介,取而代之的则是被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同时,赵与林发现,似乎越年长的人越难区分AI与现实,年轻一代则能够更轻松地对其进行分辨。这一作品仍然围绕“小麦”这一题材展开——AI生成后的小麦是什么样子的?新一代人会对它们作何反应?
赵与林邀请了他们十岁与十二岁的子女参与创作过程。年幼一代直接对AI图像做出了“很假”“颜色太浓”等直觉评价,赵与林将这些手写文字与AI图像并置,为我们带来了α世代的孩子们对人工智能信息的直白反馈。
作品《对话》源于赵与林对自身作为普通夫妇的平凡人生的感受,旨在通过持续的记录来探讨个体生命在时间流逝中的变迁。
《对话》采用了两种并行的记录模式,首先是深度对谈——赵与林每十年会进行一次长达12小时的集中录制,围绕他们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议题与个人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另一种是微观的、碎片化的日常记录,他们坚持每天交流1至3分钟,内容关乎当日发生的寻常琐事,无论身处何地,通过手机或视频通话完成积累。
《对话》这一作品计划持续四十年,或直至赵与林一方生命终结。它将无数日常碎片汇聚成完整人生,并希望将这些私人的感受与体验构建成一个能与公众分享、引发共鸣的作品。
在问答环节,艺术家组合“赵与林”围绕其长期项目《贫困线》的创作方法论、社会意义及个人感悟与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和其他观众进行了交流。
针对创作方法,赵与林揭示了作品背后严谨的调查过程:在进入每个国家前,他们会依托国家统计局、联合国等权威数据源,精确计算当地的贫困线标准,并选择在普通人日常购物的菜市场或超市进行拍摄,以确保购买的食物足够具有代表性。赵与林说,作品看似简单的视觉呈现背后,是大量的数据研究和实地考察,其目的在于拉近宏观经济数据与微观个体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
当被问及作品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是否矛盾时,赵与林认为这正是项目的核心张力。《贫困线》虽然是从对具体个体的关切出发,但当作品积累至跨越38个国家地区后,自然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关于全球贫困问题的宏大叙事。他们希望艺术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观众——无论是经济学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公众——都能从自身经验出发,引发对贫困、选择与消费文化的思考。
此次讲座活动是展览“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系列学术活动“馆藏大家谈”的第一期,欢迎观众朋友继续参加后续的延展学术活动......
文 / 李泽
相关展览
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8日-9月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3A和3B展厅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兴业配资
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